找到相关内容540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天台宗与日本政治

    天台宗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日本。广泛吸收了儒、道二教学说精华的天台宗,具有系统的理论,将儒之五经《诗》《书》《易》《礼》《春秋》五常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列为佛教天台宗的“五戒”,并将其发扬光大,与佛教...,宗祖大师便在帝都之一隅选择了比睿山作为道场,因此王法和佛法就象是车子的两个轮子、飞鸟的两个翅膀”⑩。统治者普遍认为佛法护持王法,王法亦应崇敬佛法。吸收了孔家学说中五常原则的天台宗,充满了许多治国经世...

    益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0551483726.html
  • 发展佛教的伦理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

    常将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“五常”加以会通,认为二者在基本内容和精神上是一致的。北齐时,儒者居土颜之推在《颜氏家训·归心篇》中明确地说:“内典初门,设五种禁;外典仁义礼智信,皆与之符。仁者,不杀之禁也...儒家五常会通,说修持五戒同样可以修身、显亲尽孝,论述佛、儒二教皆可“同于为善”,“同归于治”。 (二)十善,是倡导从身、语(口)、意(心)三个方面来遵循道德规范和理念,防止做恶事,说恶话,心怀恶意...

    佚名

    |和谐社会|观点|佛教伦理|杨曾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23140190471.html
  • 佛教信仰创建关爱家庭关系

    赖以尊之柱石”。(曾国藩在《家书》中把三纲解释为维系及支撑天地的纲绳及柱石。更以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等五伦为典范,以仁义礼智五常为维系人伦关系之准则,故对佛教之舍弃家庭、否定现世等出世思想,给予种种批判排斥,南北朝时颜之推撰写《归心篇》,将儒家所说之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,与佛教初阶之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五戒相提并论,认为二者互通能调和世法与出家法,融合...

    宽运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1991825.html
  • 东亚宗教文化模式及其现代意义

    崇德、重礼尚义,治国要“导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,做人要“仁、智、勇”兼备,以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为五常之德,並把中庸视为至德。道家讲“天之道利而不害,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”[4],道教讲修仙之道“要当以忠孝...共荣。东亚宗教的民族性,在中国和韩国表现为以敬天法祖和五常之德为国民基础性信仰,在日本表现为以神道教为国民基础性信仰,但都不排斥国民同时信仰其他宗教。开放性则表现为接纳和平传入的世界三大宗教和其他宗教...

    牟钟鉴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60492111.html
  • “天理”与“人欲”

    一)。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,就是属于心性修炼。   那么,“天理”真的如此美好吗?实际上,“天理”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,即“其张之为三纲,其纪之为五常,盖皆此理之流行。”(《朱文公文集》卷七十)朱熹还说:“所谓天理,复是何物?仁、义、礼、智岂不是天理?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岂不是天理?”(《文集》)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“三纲之要,五常之本,人伦天理之至。”(《文集·垂拱奏札》)程颐...

    游进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895217.html
  • 蕅益大師與《周易禪解》

    和之說,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既已露端倪。其表現方式之一便是常常以宣傳二者在倫理上的一致性議論。如宋孝世元魏沙門釋曇靜所撰之《提謂波利經》將佛教五戒與五方(東西南北中)、儒家五常相配伍。北齊顏之推則直接將五戒比附五常。他說: 內外兩教,本為一體,漸極為尋,深淺不同。內典初門,設五 種禁,外典仁義禮智信,皆與之符。仁者,不殺之禁也;義者 ,不盜之禁也;禮者,不邪之禁也;智者,...

    夏金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52647327.html
  • 儒佛会通方法研议

    异,深浅不同,内典初门,设五种之禁,与外书五常符同。仁者不杀之禁也,义者不盗之禁也,礼者不邪之禁也,智者不酒之禁也,信者不妄之禁也。至如畋狩军旅宴飨刑罚,因民之性,不可卒除,就为之节,使不淫滥耳。归周孔而言背释宗,何其迷也?”[12](〈归心篇〉)他认为二教虽有顿渐、深浅之别,但佛典初阶五戒与儒书五常相符,因此,采取归儒背释者,是不知二教“本为一体”之所致。在这里,他将五戒等同于五常,视二教为一体...

    林义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23852294.html
  • 中国佛教的孝道思想

    五常等道德规范相一致,儒家所追求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的道德理想都包含着“道”,“道”对于儒家实现理想有引导作用,贵“道”可以忘“迹”。因为“道”是内在本质,“迹”是外在表现,儒家五常是“迹”,佛教剃头出家...忽之而未谅也”, 这里,契嵩通过佛门五戒与儒家五常的比附,得出“戒为孝蕴”的结论。“戒为孝蕴”也就是广义的孝。广义上看,佛教的戒律都是讲孝。他从道德修行论的角度把孝论推进至戒,人们想要修福,必须真切地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42365212.html
  • 略谈中国佛教的伦理学说

    不饮酒,智也;不妄言,信也。”佛教五戒就是儒家的五常,“人乘者,五戒之谓也。……天乘者,广于五戒,谓之十善也。……以儒校之,则与其所谓五常仁义者,异号而一体耳。,’这即是说五戒和五常,虽然名目不同,而...五常,而五戒、五常皆是孝的表现,它们都是蕴含着孝的道理,因此孝也就是佛教的戒(“孝名为戒”)。  《孝出章》说:  孝出于善,而人有善心。不以佛道广之,则善不  大,而为孝小也。佛之为道也,视人之亲,...

    许抗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0365722.html
  • 格义新探

    告终。实际上,后来天台智顗大师在其著作中亦曾有以五常、五行、五经来比附五戒的情形,格义方法似仍未止息,下文将再述及,此暂不论。  因此若据慧叡〈喻疑〉之说,以「格义」进行佛典之说解,自「汉末魏初」(案:...用语来比附佛教空理,还不合于竺法雅等人以「事数」拟配外典的比附要求。  若要进一步来找竺法雅等人所说「格义」之例,北魏昙靖所伪造的《提谓波利经》以五常、五行、五脏、五方比配佛教的五戒,及《魏书.释老志》...

    李幸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2470813.html